一个人总是在思索“意义”的时候,那么他肯定是病了。
从我上次写关于戒烟的文章起,这是第二次戒烟。在那篇文章完成之后,我就没有再抽烟了,算到今天,已经过去十五天了。这一次出奇的成功,我不禁要问,是因为决心实在很足,还是我压根儿就没有烟瘾?像上个月第一次决定戒烟,戒了半个月,回想那半个月还挺难熬,去超市买完东西临结帐时,总要克制自己看向货架上的各类烟盒,看书的时候,写作的时候,也总想着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去抽一根烟,晚上去散步,也会想要是能有一根烟就好了。潜意识里总是在告诉自己——这世上还有抽烟这么一回事情,因此第一次戒烟,失败是必然的,只是迟早的问题。那时候甚至会着急,什么时候快点过年,因为过年了就能有合理的借口抽烟了。像之前写到过,复吸后的第一口烟感觉并不好,非常不好,就是不吸烟的人第一次抽烟时的感觉,但抽着抽着,就又习惯了起来,一连抽了一个星期,直到第二次戒烟。万事开头难,不仅做正经事是这样,其实抽烟喝酒,都是这样,但是坚持做了,越到后面就会越容易。
这是我第二次戒烟,决定之前并没有做太多的心理建设,实在记不清楚开始之前有没有对自己立一个什么目标,只是给自己订了一个很高的调子——我要“知行合一”,说了不抽就是不抽,一个理性的人,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。
同理,我甚至也很排斥“第二次戒烟”这个说法,因为它似乎预示着还有第三次,第四次,但我的信心是,在我心无挂碍地抽完最后一根烟,我的戒烟就已经成功了,我已经是一个不吸烟的人。从我这些天来的观察来说,也确实是这样。我根本没有任何想要吸烟的念头,一度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戒烟。这实在是神奇的体验,我在想这能不能应用到其他方面,比如早睡早起,比如日常的锻炼,不要再将“自律”、“健康”、“积极”、“知行合一”这些标签往自己身上套,只是简单地去做,该睡觉就去睡觉,而不是“我要早睡早起”,什么时候算早?那么早又有什么意义?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?那是只有你的身体才能感受到的,意义也只能你自己赋予;同理,在做一件事情,比如认真看完一篇文章,做了笔记,总结,记了新单词……然后呢,它是一种自律吗?是一种励志吗?并不是,就只是你看完了一篇文章而已,没有别的任何其他意义。这篇文章可能因为它写得好而让你有收获,也可能因为学到了新的表达让你有收获,也可能由于你并没有很认真地看,因为你懒得做笔记,看完就看完了,回过头来想其实什么收获都没有。就是这样,还有其他什么吗?没有了,就是在你的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而已。它跟所谓自律、勤奋、热爱知识等等有关系吗?没有关系,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,我会否定一切带有价值的表述。像戒烟一样,它的意义在于让戒烟者身心健康,因为抽烟的确会带来很直接的糟糕的体验,除此之外,没了。我在决心戒烟之前看过李敖先生的讲述,他说他烟瘾最大的时候每天要抽两包烟,但后来戒烟了,戒烟成功就靠一句话——“我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”,之后就成功了。我完全不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,以李敖对自己的高要求,他的智慧,他的执行力,他是可以做到的。在这里,他并不需要尽力去完成这件事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,而是说,因为他“有意志力”,所以完成这样的事情对他而言不是什么难事。因此,这似乎给了我一点启发,联系到禅宗那个著名的偈——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很多品质其实是我们本自俱足的,并不需要通过多么艰难曲折地去探求,相反,正是因为我们本身俱备这些品质,因此在我们需要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去发挥利用就好。不是通过做某种事情来锻炼某种品质,而是因为本身就有这样的品质,所以我要做这样的事情。要做一件事的意愿,紧接着就是你的行动(包括思考筹划),这中间不应该有任何其他东西,各种理由,各种开脱。比如你要看书架上的某一本书,从你有这个念头开始,你就俱备完成它的所有能力,书是可以得到的,你是有阅读的能力的,你就可以看完它。至于什么时间、场地、环境是否安静……都与完成这件事情无关。再比如早上起床,从你睁开眼有了起床的念头,你立刻就可以起来,这中间再多的借口,再多的临时的安逸,都不如你下床洗漱后迎着阳光呼吸清晨的空气。
回想起来,很多小时候做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,现在却变得格外困难,究其原因,就是思前想后,太多的顾虑,太多的概念,所以总是游移不定。像小时候打球,想打球的时候,抱起篮球就走了,严寒酷暑,甚至雨天里照样在打球,没有任何借口,而现在,又怕太阳晒,又怕球场人多,又怕球掉到不远处的小河里,因为河畔的护栏并不很高;以前想看哪本小书,周末蹲在书店,天亮看到天黑就看完了,而现在,又是番茄时钟法,又是每天看两章,当然大多数情况下,阅读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看手机,当然小时候也没有这么发达的智能手机。问题是明晰的,是思虑过多,是在痛苦和安逸之间作了轻松的选择,所以总会让人觉得一直停滞不前,而这又会进入一个循环,越是习惯于选择轻松就越畏难,到后来,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情,都会让人变得犹犹豫豫,行动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心理建设,也就是拖延。当然这又跟我的抑郁病史有关,曾经有段时间我以为我已经康复了,但现在看过来,我明白我的抑郁一直陪伴着我,可能间或和它分离过,但一个总的基调是,它一直都在,我无法否认这一点。最近,当我重新开始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时,我发现了这一点。随之而来的是相当绝望的感觉,可又有什么办法呢?总还要继续下去,也许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理解,也许再也没有人释放多少善意,也许所处的这个环境就是臭气熏天,但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,还是要尽力去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,这当然很难,像我读到的一个大学教授的病例,在她身患抑郁症后,她无法开始写作她的论文,好不容易打算开始,她写下了第一行,可要写下一行时,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。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是我的现实,一切对我而言都变得非常困难,如何开始都变得异常困难。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,我断断续续已经写了将近一个星期。戒烟时间从十一天,到十五天,但写到这里时,其实马上就要二十天了。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好,大脑很难进行艰难的思考,空空荡荡,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在干什么,一切对我而言都没有意义,没有任何欲望。有些时候决心要做一件事情,但做着做着,又会问自己——这又有什么意义呢?可以说,当一个人总是在思索做一件事的意义的时候,那么他肯定是病了。
要什么意义,不需要多少意义。意义都是人赋予的,而这种赋予可能出于各式各样的目的,到最后我们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。既然所谓意义并不真实,那还去纠结一个意义干什么呢?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,你的状态,去做事情就好了,无论抑郁与否,开心与否,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,不去行动,就没有结果,结果可不在乎做事的人难过还是高兴。情绪是在变化的,在决定行动之前我们可能很乐观,但做着做着也可能因为发现困难而气馁;又可能上手的时候很担心,但越往后发现越兴奋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所以,乐观也好,悲观也好,都不重要,去行动很重要。像我现在正在写作,我并不知道我这样写意义在哪里,但是,我要把它写完,因为敲击键盘的声音让我觉得很开心,因为,某种程度上,写作在帮助我思考,我想,我应该坚持写下去。有时候好友会催促我继续写,为了不让他失望,我就去写,但现在我在为了我自己而写作,毕竟爱人先爱己,不是吗?我曾经认为我为人木讷,实在不知道怎么去爱,而今才明白过来,我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,我永远像个局外人一样,观察别人,观察自己,远远看着,仿佛一切与我无关。还是要落下来,在这大地上,坚实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。
戒烟真的是容易的事情,二十天过后,我没有任何要吸烟的欲望,哪怕在我一边阅读,一边回首,一边胸闷气短,自我怀疑的时候,我都不认为抽烟能减轻我的难过。我相信,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我再次抽烟,我讨厌烟草的苦涩,也讨厌行将结束的烟雾缭绕的旧年景光。
- Title: 一个人总是在思索“意义”的时候,那么他肯定是病了。
- Author: Mr.Lu
- Created at : 2024-10-03 23:22:25
- Updated at : 2024-10-17 00:46:36
- Link: https://redefine.ohevan.com/2024/10/03/人生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/
-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